在我国,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受到《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》和《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》两个文件的约束;而新三板挂牌公司的定向增资行为,则只在《试点办法》第七十二条中有所规定:“挂牌公司可向特定投资者进行定向增资,具体股则由协会另行制定。”
不可以吧,你要买?
主要风险在于基金净值下跌的风险。因为投资的标的是定增,定增的特点是存在一年的锁定期(也有少部分定增是三年的,以下仅以一年为例,三年的风险更大),也就是说这些股票在一年内是不允许卖掉的,而一旦股票解禁,这些定向增发的股票会在二级市场抛售。如果在解禁前的这段时间,该股票价格一直下跌,跌至低于定增买入价格,那么你就会出现亏损,而且因为定增一年内不允许出售,所以,跌再多也不能做止损,只能等到一年限售期结束后才可以出售。缓解这个风险的方法有两个。一个是选择折价更大的定增票。如果这个股票10块钱,定增价是9.5元,那可能明天就跌破定增价了。如果这个股票10块钱,定增价是5元,那么这个股票一年后低于定增价的可能性,明显远远低于那个9.5元的。第二个方法是进行组合定增投资,也就是这个定增基金不止参与一个定增的股票,而参与多个。这样的话,可以降低其中个别股票大幅度下跌带来的不良影响。但是同样的,组合定增的收益一般也不会太高。
可以,对于银行而言,最不缺少的就是融资借贷这一个环节。不仅如此,很多的借/贷公司会自发上门抵/押/贷/款。但是,能够拥有如此好的业务的银行,也毕竟只占少数。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之下,对于一些大银行来说,能够生存发展壮大,这是必然的趋势。而小银行要想谋求发展,就必须不断的寻找新的突破口,在新的思路当中出发,为自己的未来不断的探索出全新的模式来。其中,参与私募股权基金就是一个不错的项目,近些年来也是得到了很多中小银行的认可。
募集的对象不同。公募基金的募集对象是广大社会公众,即社会不特定的投资者。而私募基金募集的对象是少数特定的投资者,包括机构和个人。
募集的方式不同。公募基金募集资金是通过公开发售的方式进行的,而私募基金则是通过非公开发售的方式募集,这是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最主要的区别。
信息披露要求不同。公募基金对信息披露有非常严格的要求,其投资目标、投资组合等信息都要披露。而私募基金则对信息披露的要求很低,具有较强的保密性。
投资限制不同。公募基金在在投资品种、投资比例、投资与基金类型的匹配上有严格的限制,而私募基金的投资限制完全由协议约定。
业绩报酬不同。公募基金不提取业绩报酬,只收取管理费。而私募基金则收取业绩报酬,一般不收管理费。对公募基金来说,业绩仅仅是排名时的荣誉,而对私募基金来说,业绩则是报酬的基础。
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除了一些基本的制度差别以外,在投资理念、机制、风险承担上都有较大的差别。
首先,投资目标不一样。公募基金投资目标是超越业绩比较基准,以及追求同行业的排名。而私募基金的目标是追求绝对收益和超额收益。但同时,私募投资者所要承担的风险也较高。
其次,两者的业绩激励机制不一样。公募基金公司的收益就是每日提取的基金管理费,与基金的盈利亏损无关。而私募的收益主要是收益分享,私募产品单位净值是正的情况下才可以提取管理费,如果其管理的基金是亏损的,那么他们就不会有任何的收益。一般私募基金按业绩利润提取的业绩报酬是20%。
此外,公募基金在投资上有严格的流程和严格的政策上的限制措施,包括持股比例、投资比例的限制等。公募基金在投资时,因为牵扯到广大投资者的利益,公募的操作受到了严格的监管。而私募基金的投资行为除了不能违反《证券法》操纵市场的法规以外,在投资方式、持股比例、仓位等方面都比较灵活。
私募和公募的最大区别是激励机制、盈利模式、监管、规模等方面,具体的投资手法,尤其是选股标准在同一风格下都没有什么不同。
对于公募基金而言,其设立之初已明确了投资风格,比如有的专做小盘股,有的以大盘蓝筹为主,有的遵循成长型投资策略,有的则挖掘价值型机会,品种很丰富,可以为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提供相应的产品。
对于私募基金,大多数规模很小,国内很少有上10亿元人民B的私募基金,他们不是以追求规模挣管理费为商业模式,而是追求绝对的投资回报。
百度百科上有能详细的解答。
阳光私募 公募基金募集对象 少数特定的合格投资者 广大社会公众募集方式 非公开发售 公开发售信息披露 信息披露要求较低,具有较强的保密性 信息披露要求非常严格,投资目标、投资组合等信息都要披露投资限制 投资限制由协议约定 在投资品种、投资比例、投资与基金类型的匹配上有严格业绩报酬 除固定管理费外,还收取业绩报酬费 不提取业绩报酬,只收取固定管理费投资门槛 一般至少为100万 一般1000元(含)以上监管机构 银监会 证监会